杏耀注册

你的位置: 杏耀注册 > 最新动态 >
最新动态
李政道去世:30岁获诺贝尔奖,和杨振宁闹翻,但一生没有忘记中国_物理学界_学术_科学事业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9:10    点击次数:76

2024年8月4日,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家中去世,享年98岁。李政道不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,还是中国物理学界的杰出代表。曾与杨振宁结下深厚友谊的他,因学术分歧最终与杨振宁分道扬镳。两人最终的分裂,始于1972年两人回国访问时,当时他们之间的分歧已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。

尽管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观点不同,但他们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不容忽视。两人都心系祖国,即使在海外求学和工作多年,依然未曾忘记祖国的科学事业,并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那么,李政道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呢?他与杨振宁之间的分歧又是什么呢?李政道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坎坷,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,也是中国近代历史风云的缩影。

展开剩余85%

李政道出生于上海,家庭背景富裕,父母都是知识分子。他是家中第三个孩子。1937年,李政道年仅11岁,上海遭受了日本的空袭,他所在的小学被日军轰炸。为了躲避战火,李家迁入了上海的英国租界。

在租界内,李政道继续求学,并顺利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业。1941年之前,尽管战火不断,李政道的父母依然重视孩子们的教育。除了文化课程外,父母还让他们学习一些自卫的拳脚功夫,以应对可能的危险。

然而,1941年12月,日军袭击珍珠港,太平洋战争爆发,上海的租界也再度陷入不安全的局面。李政道所在的学校很快被日军占领,师生们无处可去。为了避免成为日军的囚徒,李政道和家人决定南下避难,开始了一段艰苦的逃亡之路。

他们在晚上乘船渡江,白天则和其他难民一起坐火车。途中,李政道发现,沿途的难民学生大多靠政府的救济,伙食也由政府提供。几经跋涉,李政道一家最终来到了浙江常山县,并在当地的一所临时中学借读了一段时间。然而,这一安稳的日子没能持续太久,日军的炮火很快蔓延到衢州,李政道一家再次逃离,继续向南前行。

他们经过了长时间的辗转,最终在江西赣州找到了相对安全的避难所。在赣州,李政道通过在茶馆打工维持生计,同时自学物理。空闲时间,他认真研读了萨本栋的《普通物理学》一书,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在赣州的这段时光,李政道得以顺利度过高三,并决定考取理想的大学。然而,由于赣州和贵州之间的交通不便,他不得不徒步前往贵阳参加全国统一高考,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浙江大学的机电系,后转入物理系。李政道的求学之路,虽充满艰辛,却也充分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
在浙江大学,李政道有过一次与母亲的短暂团聚,这段亲情时光令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奉献的决心。尽管如此,战乱带来的动荡依旧未曾平息。浙大的教授束星北看出了李政道的潜力,他劝说李政道不要参军,而应专注于学术研究,最终,李政道听从了教授的建议,继续专心学习。

1944年,随着湘黔桂战役的爆发,李政道在束星北的推荐下,来到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。刚到西南联大时,李政道没有直接进入课堂,而是以旁听生的身份开始学习。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,李政道很快便吸引了教授们的注意。课堂上的内容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,常常需要额外解答更复杂的难题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政道的表现愈加出色,最终被西南联大物理系正式录取。在这里,他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,为后来的诺贝尔奖之路奠定了基础。

1945年,李政道得到了赴美深造的机会。在吴大猷、叶企孙的推荐下,李政道与杨振宁首次相识。当时,他们所在的小组主要是考察美国的原子弹技术,然而,由于保密原因,他们并未能接触到相关资料。幸运的是,尽管李政道的学历并不完备,他依然通过芝加哥大学的特殊政策获得了试读资格。此时,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助教,二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
在芝加哥大学,李政道与杨振宁因为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,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那段时间,他们和另一位好友凌宁一起,常常开着一辆二手车去西部大峡谷旅行,享受着学术和生活的愉悦。

然而,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后来的学术合作中逐渐发生了裂痕。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李政道因工作原因从加州搬到普林斯顿研究院,与杨振宁成为了邻居。两人继续在学术上合作,但关于论文署名顺序的问题逐渐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执。李政道认为署名按字母顺序排是合理的,但杨振宁认为自己年长,应该排在前面。虽然两人就此问题达成了妥协,但心中的嫌隙始终未能消除。

尽管如此,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合作依然成果丰硕。1956年,他们合作的论文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。然而,在授奖当天,杨振宁希望在李政道之前领奖,李政道最初并不同意,最终在妻子的劝说下才作出让步。此后,尽管两人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并肩,但他们的合作逐渐停止。

到了1972年,两人再度回国访问时,已无往日的友谊。此时,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分歧已经从署名问题扩展到了物理学的理论争执。尽管如此,他们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却始终没有改变,两人都在不同的领域为中国的物理学事业做出了深远的影响。

虽然李政道最终保留了美国国籍,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对中国科学的推动不可小觑。他培养了大量的物理学人才,其中许多人如今已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中坚力量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​《芷岸吟》
下一篇:没有了